我有一个同学是刘若英的粉丝,准确地说是"英迷"。她和我说,她其实并不喜欢歌,但唯独喜欢刘若英,她把刘若英的歌词当成口头语,她的音乐手机里的歌曲目录文件夹取名也是刘若英,这似乎也不值得大惊小怪,因为里边全是刘若英的歌,但难以料想的是,因为刘若英是达芙妮的代言人,她这位在校女生,竟然特意买了一双达芙妮的4.5厘米的高跟鞋,我听了之后差点晕倒。
本来我不是特别喜欢听歌,也就不可能成为哪个歌星的歌迷。不过,我也曾经喜欢上一首歌,就是《很爱很爱你》,当时,只觉得好听,却并不知道是谁唱的,当同学告诉我说"是刘若英的歌"时,我竟然反问她"谁是刘若英?"她当即骂我是"白痴"。我无言反驳,想想当今的中学生,有几个没有做某某明星的粉丝?直到有一次在长途汽车上看电影《天下无贼》时,听到有人说女主角是刘若英,我这才对刘若英有了第一印象——漂亮。
既然有了直接的视角感受,于是,在几天内我反复不停地听刘若英的歌,想强化一下对刘若英的印象,但当时也并不是就一下子迷上了刘若英的,因为我依然觉得刘若英像其他一些女明星一样嗲声嗲气的,听起来有点腻人的不适感。
所以,渐渐地我把刘若英给忘了,但没想到,我与刘若英之缘却并没有了却。我在看电影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时,陶醉在萧亚轩"英台"的呼唤声中的我,也深深爱上了影片主题曲《蝴蝶》。看完电影后,我迫不及待地下载了这首歌,这才知道这首歌也是刘若英唱的。
一天,另一同学让我与他共听一首歌《很爱很爱你》,不喜欢听歌的我,也没问是谁唱的。我听后,也没觉得有什么出众之处。可同学意味深长地问我:"如果你所爱的人跟着你过得不幸福,你是否会像刘若英一样,‘因为爱,所以舍’?"我愣住了,又是刘若英。
生活还在继续,我依旧去买《青年文摘》,看着看着,一个题目赫然映人眼帘-《2011年桂花不飘香》。看完之后很感动,倒回来看作者时我才发现,作者竟然是刘若英!原来,演员的刘若英那么漂亮,唱歌的刘若英那么深情,作家的刘若英这么有文才。相对于听歌来说,更喜欢看书的我,于是特别关注刘若英的作品来,后来读了她的书《我想跟你走》《下楼谈恋爱》,还了解到她主演的《生日快乐》也是由她的小说改编的。出书的明星有很多,但像刘若英不是靠炒作,而是靠文学功力出书的并不多。单凭这点,刘若英就在我面前,从一堆雷同的明星中脱颖而出,也单凭这一点,刘若英成了我情有独钟的偶像。
有的粉丝对自己的偶像了解得非常细致,诸如所属星座、喜欢的颜色,甚至日常的一些细节习惯。可我对刘若英其他的事一无所知,也懒得知道。她的歌,我也就听《很爱很爱你》《蝴蝶》《为爱痴狂》这3首,然后就是读她我能找到的所有的作品。对我来说,做一个"英迷",这也就够了。
(重庆考生)
满分剖析
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,使人们对作者这个"英迷"的印象更为深刻。作者这一"英迷"与别的"英迷"虽然也是从明星的歌接触明星的,但作者并非因为刘若英的歌而喜欢上她的,而是她发表在杂志上的作品,是她出版的书。这最后一点尤其出彩,因为只喜欢一个歌星的歌,有时会显得很肤浅,甚至有只停留于娱乐这一浅层次,而作者因为明星的作品而成为她的迷,这从追求的境界上来说,就要高深得多了。阅卷现场评分:内容分20分+表达分20分+发展分20分=总分60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