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范文杂谈 > 范文大全

关于“推进基层群众自治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”的建言报告

呼我吧作文网 2023-04-03 范文大全 我要投稿
呼我吧作文网正文如下

关于“推进基层群众自治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”的建言报告

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,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。区政协围绕“推进基层群众自治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”课题,进行了深入调研协商,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。现报告如下:

一、现状与成效

近年来,区委、区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基层群众自治的文件,建制村制定了《村规民约》,城乡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已成为村(社区)的常设议事载体。村(社区)服务中心按照“服务项目齐全、服务功能多样、服务流程规范、服务标准统一”的目标,设置了党员活动室、图书阅览室、文体活动室、警务室等功能室和综合党建、社会保障、社会救助、计生服务四类岗位, 全面实行了“一站式”服务。全区城市社区建设均达省级标准,区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74个。2022年,区被省社区治理领导小组命名为全省第一批城乡社区协商示范区,2022年,区被省民政厅确定为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单位。

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
1.基层党组织领导群众自治的作用发挥不够。基层党组织活动没有延伸到村(居)民小区,特别是对“空心村”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手段弱化,党组织在部分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有限。

2.群众参与自治积极性不高。受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的传统观念影响,部分群众对村(社区)事务不够关心,很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实施。

3.社会组织发展不够健全。面向基层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机构欠缺,志愿者服务内容单一,村(社区)医疗保健、养老、文化服务、教育和心理咨询等供给不足。

4.基层自治组织自治能力较弱。“网格化”管理不深入,“全科社工”“全能服务”等新模式尚未形成,以全区智慧管理平台为枢纽的新型村(社区)服务机制尚未建立。基层组织人少事杂压力大,村(社区)两委参与自治服务的精力不够,村(社区)服务自治性和管理行政化的矛盾突出。

三、意见和建议

(一)强化党建引领,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。

建立村(社区)“两委”干部为骨干、以群团组织为纽带、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。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政治、组织引领的途径和载体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,确保基层社会治理正确方向。

(二)深化基层自治,发挥群众主体作用。

1.完善基层自治工作机制。把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贯穿基层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的始终。持续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,探索“院落自治”“楼道自治”等社区微自治试点,逐步培养群众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的自觉性。

2.完善基层治理协商机制。按照“7+X”模式设立“工作协商委员会”(“7”为七类固定成员,即基层党组织代表、村(居)民委员会代表、村(居)务监督委员会代表、村(居)民代表、妇女代表、社会组织代表、“乡贤”代表等;“X”即涉及的其他利益相关方,根据协商事项进行动态调整),将其作为村(社区)工作协商的常设议事载体,在村(社区)党组织的领导和村(居)民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。凡村(居)民意见较为集中的重点、热点、难点问题,以及反映强烈、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,均纳入协商范围,及时将协商事项和协商成果进行公示,自觉接受群众监督。

3.健全基层治理服务机制。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,加强专职网格管理员队伍建设。整合现有村(社区)干部资源,探索村(社区)中心“全科社工”服务模式,形成“大事一起干、好事大家判、事事有人管”的局面。

4.激发群众参与自治热情。加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评价体系建设,让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、受益者。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将地方特色法治案例和道德故事植入文化礼堂,将村民认可的道德情感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。不断改变农村婚丧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、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,倡导孝老爱亲、助人为乐、诚实守信等精神,形成与邻为善、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。

(三)培育发展社会组织,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。

1.完善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实施意见。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会组织发展,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清单制度,将适合社会组织承接的公共服务事项,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。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,为群众自治、基层民主协商提供业务指导。

2.完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。为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搭建供需平台,激励社会组织广泛开展村(社区)医疗保健、居家养老、文化和法律咨询、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服务,满足群众社会化、专业化服务需求,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。

3.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机制。建立对社会组织的评价体系,注重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,解决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、公益服务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。

(四)减轻基层负担,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。

1.规范村(社区)考核评比和示范创建活动。注重考核的实效性,由“查看资料”向“平时考核”转变。对有电子资料的工作事项在备检时一律不再准备纸质资料。

2.统一基层服务管理信息平台。充分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,发挥现代科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,打通数据壁垒,使基层工作者从“我为数据所累”转到“数据为我所用”,保障“数据服务群众”。探索创建“社情民意信息库”等大数据服务平台,进一步反映民意、分析民情、用好民智,真正做到群众“有地方说话”“说了不白说”。

3.转变工作作风。切实推进区直机关围着镇转、镇围着村(社区)转、村(社区)围着群众转的服务理念。增加村(社区)对职能部门和镇满意度测评权重,形成转变政府工作作风、减轻村(社区)负担的倒逼机制。

(五)推进“三治”融合发展,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合力。

1.发挥法治保障作用。持续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,加强村(社区)法治文化阵地建设,全面推广使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,发挥“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、一村(社区)一警”作用,构建乡村(社区)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。整合“解纷芜优”、综合信息平台等资源,以信息化为切入点,有序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智能化建设。探索建立培育社会组织参与人民调解的机制,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摸排、化解工作,为群众自治提供法律保障。

2.发挥德治教化作用。注重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、村规民约,将重家规、守家训、正家风建设作为基层自治的重要抓手,发挥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、调节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,凝聚社会正能量,营造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,依靠德治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。